|
楼主 |
发表于 2018-3-31 13: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有国史,地方有誌,族有家谱,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立于世永不灭的文化根基在于此。
5 k* V& K- a* A8 D: _( x0 a9 S+ ?中华阮姓是个极光荣的姓氏。当今我辈,不知祖宗是可悲的!无论是为官或名仕,还是普通百姓,都不应数典忘祖。如功成名就则光宗耀祖,若只是忠诚敬业的普通人也无愧祖宗和阮氏家风,足可因阮姓而引以自豪并激励后人。
! x# e- |% O, G0 u- H) v家世之谜
8 x$ ]# R" S5 H# O(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占北京后的一年,1938年2月我出生在北京东城竹竿巷66号。在我记事时起就生活在北京朝阳门内老君堂甲80号一个四世同堂的七口之家中,公公,婆婆,爹爹(注1),奶奶,叔叔,妈妈和我。因为从不见爸爸,妈妈说爸爸出差去天津了。% I% y, Y2 o7 X" u
注1:按老家的称呼曾祖父为公公,曾祖母叫婆婆,称祖父为爹爹,这与其他地方不同.
3 \0 M! f% a4 ~, E+ s" a" \1944年我六岁时进吉祥胡同小学读书,当时我家就住在什锦花园11号吴佩孚的跨院。
% _) ?% P. m, x( F9 F) z5 q, _% N: g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母亲在亲友的帮助下做了打字员,离开阮家独立生活。当时只有八岁少不更事的我,从母亲的口中渐渐地知道了一些事情。 ^% x4 ] e$ o8 z) T
我父叫阮宜翱,原籍安庆东围墙,祖籍桐城人氏。祖父原在广东海军当舰长,在父亲十多岁时,因祖父“与上司不和”,携妻儿四口迁居北京经营车场为生。父亲在北京育英中学毕业,就读于北京政法大学,后在邮政局当职员。3 j, \& [ I" \& E, V H! E! {
我父和二舅是要好同学,两家来往,成就了我父母的婚姻。伯父阮宜翘少年夭折,爹爹,奶奶先后病故。我父婚后七年三十岁时才生下我。父亲忧国忧民,在日寇的黑暗统治下抑郁而终,临终嘱咐我母亲,在我长大后要将家世告知。这时我只有一岁八个月。 7 M c# Z) _6 f( T2 e4 w
父去世之后,按照家规,母亲带着我进了未出五福的本家守寡。公公阮志復时已年近八十。后来叔叔告诉我,公公阮志復原在路局做事,曾经参与过詹天佑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路,负责征地工作。还说如今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南侧的大阮府胡同,就是因为老人家居于此而得名(百度果有记载,说是宣统年间的事)。5 l) h) g" `% H
外公傅丙南(音)(安徽怀宁人氏)曾在宫里做事,民国时任北京早期电话局长,母亲自幼读书知书达理正直善良,可惜一生命运多舛,1955年冬母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时我还在读书。后来我曾经翻看过的家谱还有父亲仅存的日记也在那众所周知的年代销毁,所谓家世就成了我的不解之迷。
; t" L, F1 H. ~% ]我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动荡和社会变革,轰轰烈烈的运动和兢兢业业的工作调动了全身的精力,难顾其他。退休以后,回顾一生,缅怀先人,感慨万千。想起父母所谓的家世究竟为何?祖父的名讳和经历如何?当年究竟为何弃军隐居?刚直不阿忧国忧民的父亲为何要我牢记家世?为何给我取名鸿邺?要弄清这些为什么,我必须寻根,并告诉我的孩子继承先辈的遗风,为国为民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8 U0 k4 Z$ b/ k4 ? { N0 B% @9 q; q+ n$ K, V
认祖归宗
6 \0 f k4 e, U( e& U( D4 ^5 C/ H当今盛世,给我们创造了良机。2013年我有幸找到了阮世宗亲网,很快得到了阮宏志,阮德良和阮学云的热情回应,宏志给我发来三十年代的续谱通告,学云给我发来部分家谱影印件等珍贵史料。
6 b& N+ l3 t6 V4 S2014年10月我和老伴平生第一次为了寻根踏上安徽的土地。
# B& j+ v0 [2 a# l9 a% s J; ^首站合肥,就受到了安徽省阮氏宗亲会少文会长及多位委员的热情接待,真切体会到宗亲会的乡亲们为弘扬和继承阮氏优良传统而毫无功利之心的高尚品德!拜访了桐城阮宏志,枞阳阮德良,走访了安庆东围墙,只因百年沧桑踪迹难寻。
7 }; ~+ g) ~$ J, X8 G% S: o. Z* U( _2016年3月,应平山和腾飞的邀请进了藕山阮氏QQ群,后来又组建了同名微信群。我当即推荐了宏志,德良和学云宗亲,队伍很快像滚雪球似得壮大起来。宗亲联谊促成了我的2016年5.21之行,有幸参加了合肥会议和枞阳祭祖。在这期间我向许多宗亲递交了我为了寻根而自制的名片。值得庆幸的是经腾飞等亲人的引见结识了张全海博士。会后很快得到了张博士的热情帮助,经多次深入交流,取得了可信的独家考证结论并在安庆根亲文化研究会江左遗风热情发表。借此机会我再次向张博士,向安庆根亲文化研究会,江左遗风和昝娟娟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感恩!
' h7 t8 e5 R9 F V8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祖籍地藕山享堂的宜高宗长的热情帮助,学习他的严谨作风!更要感谢宏祥宗亲的无私奉献,提供了家谱复印件。还要感谢血浓于水的宏志老弟,及时的为我复印并寄来家谱,为张博士的考证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少走许多弯路。
7 {8 v) j1 o4 L( F0 o8 Q& q时至如今我年已八旬,我心中之谜基本解开,曾祖阮志谦曾为官山西直至民国,饶有文采,祖父阮捷三曾是同盟会员,辛亥革命之后乱世隐退。我父满腹才华,为人低调愤世嫉俗刚正不阿不屑升迁。青年时日记写道:经济制度之紊乱,人民生活之不安…,我虽幼年丧父,然而父亲的影子一直伴随着我。我的一生虽未成大事,只是诚实敬业也不辱先祖。至于父亲为何给我取名邺,原来是要我铭记邺中七子的阮瑀是自己的祖先,也寄望唐李繁创建的邺侯书院万卷书能沐浴我的人生,看来这点我今生愧对先父的遗愿了。" w6 S1 C# A% s
其实遗憾的是按照族谱旧制,我膝下有女无儿谈何续谱。不过,我已知道了阮志復和我的祖父阮志谦同为六十六世有澄公嫡孙,既已认祖归宗,总算了却心愿告慰先祖。阮志復在北京的后人均已成才,目前因公职所限不能立户续谱,但我提交的登记表已留有名讳,便于日后条件许可仍可续谱;同时,我爹爹学易(名捷三)兄弟六人,多年失去联络,已知二爹学书(字赓唐)1957年在台病逝,望其家人我的叔侄兄弟借此国家兴旺之良机尽快回乡认祖落叶归根!切切此盼!也望国内海外阮氏宗亲多多关照提供线索!1 W. H0 [% @! r
我是幸运者,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热忱的阮氏宗亲和张全海博士、安庆根亲文化研究会等致力于弘扬我中华文化的仁人志士。可以相信我们的事业会越来越兴旺。 z! j: r+ s! ]0 f5 Q
现将张博士的考证论述附后,与宗亲分享。/ w Z }9 K9 W; g# U
% p4 G+ O+ D9 F' L3 V
桐城ou山(现属铜陵)阮氏六十九世阮鸿邺& X7 q6 U' D& r. W
2018年3月14日于成都
$ X- E1 j6 B. E& u5 \3 a* V成都78岁阮姓老人寻根续:完整谱系基本确定
5 V# Z0 V1 G+ T" j" L9 }2016-06-20 江左遗风安庆府
, |& p8 i9 b7 d% a/ Z9 E8 N% }. r 10多天前,「江左遗风安庆府」关注了成都78岁老人阮鸿邺两次前往安徽寻访自己的根系,并号召阮氏宗亲帮其查找谱系,得到了社会各界及阮氏宗亲们的广泛帮助。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张全海根据阮鸿邺提供的线索、信息,通过分析和检索,现基本确定了阮鸿邺的完整谱系。
$ _% i. \4 ]2 ^" H$ x! t1 ^6 x
9 j, k: }, G+ b$ Q' P5 U$ D张全海博士长期研究安庆地方文史,曾多次对安徽枞阳县OU山镇的阮氏家族名人史料、历史遗存进行学术考察,对OU山阮氏有着深入的研究。今年5月22日,张全海参加安徽省枞阳县OU山阮氏的活动而结识了阮鸿邺,听阮老说他生长于北京,只知道祖籍是怀宁,现已无处找寻老家族人的下落,请张博士帮忙为其寻根,张博士随即应允。
+ a! p8 o& M& B! @ u
, z+ g }& v: w7 i9 f& s/ ~回顾阮鸿邺家世线索>>成都78岁老翁辗转半个中国 安庆寻根
8 L4 r3 f, L# Q4 z: Z
! [8 D. M, ?, g! Y% l# V阮谱最后一次续修是1899年,张全海根据阮鸿邺提供的线索、信息,结合其之前对于OU山阮氏的研究,初步判定,阮鸿邺的叔伯曾祖父阮志fu和祖父的名字肯定已载入家谱,而其父亲彼时尚未出生。提取出来的关键信息就是“阮志fu”“京张铁路”“广东海军舰长”,而突破点只有从“阮志fu”入手。) k7 H3 b' o; e( O+ i7 g
, O0 E( U4 s9 s& y ^; q5 _1 D
: }1 i9 }0 A6 k7 X0 w1 O `/ y$ N& T& E+ |+ g: P
. N# |# {, ^' W; V6 L
6 v( I+ P' W" k% o1 S, |+ ?+ Q& g; x( |7 r
8 `. P0 p/ X; U/ z$ `
2 Q7 \) T5 r; v
3 f2 G$ V9 J' H: x
9 R$ t: X7 D: P
* G4 w' P1 ~, b
图略:阮志复在北京的一家人7 R, V) a$ m2 Q Y3 s) w2 w* J
在研究地方文史的过程中,张全海独家收藏了一些珍贵旧文献,经其检索商业数据库并查阅这些独家文献,综合《申报》、《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政府公报》(1916)和《安庆会馆徵信录》(1922)、《旅平安徽同乡录》(1928)等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有一位叫做“阮志复”的怀宁人符合条件。此人清末时曾是直隶候补典史、驻张家口县丞、汉平铁路局职员,住址是大阮府胡同22号。对比阮鸿邺自述资料,詹天佑、京张铁路、张家口、怀宁人、大阮府胡同,可以肯定阮鸿邺的叔伯曾祖父“阮志fu”就是阮志复。
@1 @- z5 G4 ]* @* J
0 |! l) _1 D6 e# Z下一步,张全海通过查找阮志复在阮氏宗谱中的世系,结合旁证资料,分析出阮鸿邺的祖父、曾在广东海军任舰长的阮舰长在家谱中的世系坐标和真实名字。1 |! r' Y" D9 @
5 T2 P$ Q O$ {* I, E% d
" ^* T* G! a0 Q% c a8 |2 ?" F图:阮谱第12卷中记载的阮志复
4 [( }* L3 H3 h3 Z q6 _
4 n6 Q% `9 f& e6 s6 N 经阮氏族人的努力,很快在阮谱第12卷中找到了阮志复(候补典史)。家谱显示阮志复是阮枞江公后裔,其45世祖淑行公是OU山淑高公的三弟,于宋代迁江南建德,53世祖永安公从江南迁居皖城,64世祖有清公、有澄公兄弟二人,据国家图书馆所藏道光阮谱记载,有清是本届家谱的领谱人,其居址是皖城二郎巷,近支居址是皖城拐角头。0 P+ \1 c' ^. p: U* ]& M
2 m7 @$ }( C8 j! Y
家谱显示,有清公无子,以有澄公四子阮棻为嗣子,有澄公生有六子。阮棻是道光丙午科举人,曾在山西任知县、知州、知府。据家谱和史志资料记载,此支子孙有多名科名官职,在清末民初一度繁盛,可以说是阮氏继明末清初以来的再度中兴。如阮棻之子阮志观也曾任知府,阮志谦在山西任知州时与张之洞共过事,其孙阮学源曾赴法勤工俭学,与陈乔年、陈延年和邓小平等著名人士皆为学友(见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
, Y% F3 P$ [/ V; V
( T! @6 G3 W2 d/ A% q7 D: \虽然缩小了范围,但阮氏家谱中并没有找到阮鸿邺祖父阮舰长的踪影。因为不知道阮舰长的出生年月,推测得出其当舰长时已经是民国时期,而家谱只记载到1899年,所以只能在“学”字辈中逐个排查。幸好彼时人数不多,总共才十数人。经张全海检索数据库,发现阮志复堂兄阮志谦的三子阮学易(1874年生,名捷三,字羲臣,花翎都司衔候补守备,妻骆氏)的可能性最大。资料显示,1917年12月26日,北京政府大总统冯国璋曾下令给广东警舰“江巩”号舰长阮捷三授予六等文虎章,阮捷三还曾是同盟会的会员。
/ x: i# @% k( l- z $ A. q( I7 Y" c
经张全海进一步提醒阮鸿邺回忆家史,阮鸿邺想起小时候隐约记得母亲说过外婆姓骆,但前几年其听八十多岁的表哥说外婆姓从,从而推测应该是阮鸿邺的奶奶姓骆,而阮氏家谱中记载阮捷三妻姓骆。+ s$ `5 V( q* M2 `+ X
& c C/ c/ A; P' g2 L
6 I: v6 n `. a; x5 x图: 阮鸿邺的祖父阮学易和曾祖父阮志谦的世系
% X4 d- q- y8 ?' j$ k1 |3 R% B G' k! X
据此,基本可以确定阮鸿邺的完整谱系是这样的:30枞江(OU山始迁祖)-31守-32士庸-33汝楠-34致和-35芳-36必果-37崇文-38公老-39中孚-40希道-41乘-42节-43清-44于蕃-45淑行(OU山淑高三弟,迁建德)-46美卿-47慎廷(迁贵池)-48启云-49肇元-50爱竹-51进一-52文政-53永安(迁皖城)-54信三-55蒙-56以梧(竹良)-57思俊-58启荣-59廷魁-60高宰-61贤忠-62传材-63家智-64有清(道光谱领谱人,居皖城二郎巷)、有澄-65棻-66志谦-67学易(捷三)-68宜翱-69鸿邺。
+ F3 K; k {; l3 |6 |( V# c# L0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