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文化研究唯一官网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问答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ruanchinacom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登录 注册
  • 切换风格
    快捷导航
    征集版主会员注册须知本站二维码
    查看: 3769|回复: 13

    转发:素心•侠心——访谈浙江绍兴阮先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12: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素心•侠心
    ——访“谢安故事”绍兴市级传承人阮先羽
    文/摄  枝藏  协助采访/小翼

           阮先羽,1964年5月生人,受家庭环境熏陶,自1982年起便开始写作民间故事、传说和地方各人轶事,至今己在《美洲华侨日报》、《故事世界》、《东南亚纵横》、《古今谈》等30余家报刊杂志和书籍发表作品350余篇,并与他人合作编著《徐锡麟的故事》、《上虞地方文化丛书。故事传说》、《上虞武术》、《上虞孝德文化》等书,累计创作达200多万字。

           当我们在村民的引路下,找到阮先羽“蜗居”的小平房时,他也正好从另一条小路弯出来,原来他去接我们,结果在四通八达的小巷子里和我们左弯右绕地错过了。当时他撑着一把有点歪扭的折伞,笑眯眯地一路小跑迎上来,嘴上还不停大声叨叨着:“哎呦,这下雨天的,你们还特地过来,我有啥好采访的呀,我这隐山草庐又破又旧,也没什么好招待啊。”不一会儿,眼前就出现了一座简单的小平房,虽然简陋,但却十分整洁清静,尤其是黄色窗扇煞是可爱,正是阮老师口中的“隐山草庐”。
    这一天冬雨绵绵,从阮老师的书房窗口望出去,一线一帘中真可谓远山如黛,近林滴翠,还有屋旁山溪流水潺潺,清雅静谧中弥漫着一股如墨的氤氲。即使不似世外桃源的仙家遗所,也确乎令人心生远离尘世牵绊之感,赞叹之余不由心道,怪不得这阮老师要躲到这里来创作写文呢!

           阮先羽现年48岁,头发半白,因而显老,但双眸仍熠熠生辉,闪烁着智慧狡黠的光芒。他眉骨高耸,说到激动处,可是真正的“眉飞色舞”;说到关键处,他又会突然停顿,随后声调一忽儿急转直下,我们必须要集中精神让所有耳神经都立正站好,以免错过他话中的禅机。人到中年的他,身上有着明显的草根文人的不修边幅:黑色棉大衣上隐约可见不少污渍,和被烟灰烧出的小洞,发质很硬,看他不时用大手抓抚头发,它们仍是兀自高翘。纵然如此,我们透过他如今略布皱纹的面容,还是可以清晰看出他年轻人时的丰神俊朗,积极向上的五官和带点痞气的雅人风范完美地结合,有种怡情悦性的格调。
           有人会说,真正厉害的人应该是能闹中取静,跑到深山老林里待着,谁都能养出些仙风道骨出来。但还有这样一句话: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在现在这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真正能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又有几人。如阮这般见素抱朴之人,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已不可不谓奇葩一样的存在,值得我们的推崇和尊重。他如此呕心沥血地进行历史考证,殚精竭虑地撰写学术论文,提炼民间故事,一边是出于个人兴趣,一边更是出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珍视和抢救。所谓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如同任何一个有志文人一样,阮先羽也有自己的抱负,那就是在生命这段有限的行踪中,尽情创作民间故事,并享受其中!也如同任何一个草根浮生,他也在时代洪流中几经沉浮挣扎,但他智慧地选择了随心而动。“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之所安,取决于自己。”阮先羽如是说。
           当然,阮先羽也很有侠肝义胆的一面,若是在古代,我们很有理由相信他会如辛弃疾或班超那样投笔从戎,或是成为一个舞文弄墨的武林高手。采访过程中,当我们谈到某些不太愉快的话题时,阮先羽会习惯性用力一抚头发,时而往后靠在椅背上,时而又猛地身体前倾,将烟从右手换到左手,右手大幅度地挥动,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满。此时的他眉心紧锁,眼睛圆瞪,顿生一股子嫉恶如仇、飞扬跋扈的傲气。从他颇不平静的眼波中,我们也看到了如阮先羽一样的真正的草根文人的悲哀:纵是你心有吞日之志,腹有经纬之才,也总有那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阮先羽在自己的个人作品集《浮生杂笔》的自序中,以清代沈复三白先生自比,慨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阮先羽就贵在,即使明知无胜算,他也要率意而为,将心中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到底。在如今这个人被各种规则所奴役的时代,我想,这就堪称义举侠行。心高气傲又如何,只要心中坦荡,身便无所畏惧。
            和大多数文人大师不同,阮先羽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或者正是由于他性情爽直,有一说一。他会一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一边眯着眼回忆着自己初写故事时的年轻往事。他会说着说着突然站起身把家养的鸡赶到屋外,然后拿过笤帚把地上的鸡粪扫干净,其间嘴里还波澜不惊地讲述着自己随性想到的事情。听到我们夸他,他还会不好意思地撇过头,习惯性地用手抹把脸,嘴角挂得高高的,却倔强地紧抿着,想掩盖脸上那尴尬的笑,甚是可爱。
           采访结束后,阮先羽定要留我们吃饭,我们婉言推辞。他便不由分说抓起了一只小狗样大小的大母鸡,说这只鸡他养了三年,可听话了,话语间难掩不舍,一边又不容我们再三推拒,实让我们哭笑不得。从阮先羽的“隐山草庐”出来已是正午,城市的大街上车来车往,人声鼎沸。这种落差,还真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不由再次相视感叹。
           问:阮老师,您还记得您写的第一个故事吗?这是您从此将写故事作为毕生事业的契机吗?
           答:写第一个故事,应该是1982年,写的是《徐锡麟和他的先生》。那时有一份《绍兴日报》,还是很小张的那种。它有一版叫“山阴道上”,隔一星期出一版。当时我还在化纤厂上班,在报纸上突然一眼看到自己的名字,真当是哭了。那时候我还拿了四五块的稿费。本来我还写小小说、诗歌等体裁,但自此以后,我就逐步放弃了那些,开始一门心思写民间故事。
           问:从某些角度来说,民间故事和野史有点相似,您觉得野史、民间故事和小说之间,最重要的有什么区别?
           答 R:小说呢很注重构思,虚构想像的空间很大。而民间故事和现在流行的新故事又有所不同,新故事可以说是小小说的分支,也是想像的,但民间故事也注重理论,你毕竟要了解历史,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再可以增添一些想像的细节。它跟野史类似。小说写得好的人,不一定会写民间故事,因为你必须要对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特色有所了解。比如你们看电视里官员升堂时桌子又高又大,但事实上清朝时知县升堂用的桌子就只有我们小时候的课桌那么大,我们写民间故事的时候写到这个桌子就得按照真实的不大的桌子来写。按照严肃程度排序,第一个是正史,后面野史与民间故事差不多。
           问:作为“谢安故事”的传承人,您必是对谢安这个人物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那么您觉得,谢安最值得推崇的品质是什么?
           答:从谢安的出身来看,在东晋的时候,门第等级非常严格。那时候,只有正妻是正宗的,其他妾侍可能连宗谱都不能上,有嫡出庶出之分。而对谢安的出身呢,现在的书中似乎都没有类似的考证,所以他可能就是庶出的,在家庭中应该不受重视。在这样的身世基础上,他能最后成为宰相,可见他是个很聪明的人。包括淝水之战、东山再起,都体现了他的大智慧,前者是统筹全局,泰山崩于前二色不变,后者是以静制动。以他的智慧,知道朝廷在生死一刻,一定会来找他,他便顺势复出,受命于危难之间。
           问:您虽是“谢安故事”的传承人,但除谢安外,您还写过许多其他名人的故事,主要有哪些?您最崇拜的是谁?
           R:我最早写民间故事的时候,虞舜和梁祝写得最多,还有众多绍兴的名人,比如写鲁迅的就很多,还有徐锡麟、范蠡等等。我写过一篇《范蠡隐居地探考》,提出范蠡在曾上虞三溪隐居,这是我第一个提出来。我还是第一个提出,梁山伯是上虞人,那篇论文叫《梁山伯出生地小考》,还有王文韶是上虞人,也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不过我最崇拜的还是徐锡麟,家境良好的他,没有成为纨绔子弟,却用武装力量反抗清政府,最后被活活挖心致死,是个铁铮铮有骨气的男子汉。
           问:阮老师,明年您将要出版《绍兴阮氏家谱》,为了这本家谱您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可以具体谈谈您写这本书的感受吗?
           答:我的感受就是很苦,苦得不得了。我现在想想这样的事就我这样的傻瓜会做。别人编家谱都会有一个编辑委员会,所有人分工。而我到现在为止,就一直只有我一个人做。编家谱以来,资金我自己承担,资料我自己去找,受的委屈真的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到今天为止,我自己已经花了30万,光写信就花了2万块。也有人陆续提出赞助我6万,虽至今没有看到钱,但我仍表示感谢。大多数人对我也是表示支持和敬佩,但也有人讽刺说我没有资格写,这不重要,可最令我痛心的是,过去说很热心地说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阮姓人,现在一个个都毫无回信。
           问:那如果让您重新再选择,您还想再写吗?
           答:我不会再写了。编家谱主要是为了孝敬祖宗,也是一个传承。写完这样一本阮氏家谱,我这一生也算功德圆满了。我现在是我们家族的第二十四代,从第一代起我们阮家就基本上都和文化打交道,也算是书香世家。当初我之所以发性写这个家谱,就是因为我看了我爷爷写的《越州阮氏宗谱》流泪了。上一本阮氏宗谱还是距他160年的乾隆年间。他花了整整八年,才于民国17年完成那本宗谱。我父亲也写过一本我们自己家的家谱《家世留痕》,我算是继承了他们的衣钵,也希望我儿子能传承下去。
          问:在您如此多的作品中,您最满意的,或者说,您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一部?
          答: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越南阮姓源出中国考》,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86年我先是写了一则民间故事《安南王与肖金老南瓜》,发表在《上虞县修志通讯》的第一期上,后来在此基础上,和姜永兴合作写了《越南阮姓源出中国考》,发表在1989年第2期的《印度支那》上,引发了一大片或论证或辩驳的论文。
           问:现在看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年轻人,这点很令人遗憾。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您想对这些年轻人说些什么?
           答:现在对这批年轻人我是很反感的,很多人都只知道玩游戏,不思进取,送他们书都不会看。不过这也是大势所趋。而且我这人是只希望做好自己的事,对其他人不多予评价。

                                                                                                  (原载2012年12月31日《非遗画报》总第4期)

           说明:这是先羽兄弟发给我的文稿,之所以知道先羽兄弟,是因为他的个人事迹的确感人——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研究和编撰《绍兴阮氏》,还有就是他也申请加入了中华阮姓文化研究会这个组织,他最近在忙着出版《绍兴阮氏》,但已经表示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北京5.18阮氏盛会,我期待与他在北京能相聚。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值 +20 收起 理由
    阮寿雄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5-3 1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3: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6: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阮先羽,好样的,敬佩。{: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6: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阮氏有这样对文字执着的人而欢欣鼓舞,仅管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对文字有些冷落,但是,只有文字才是记载和传存永不或缺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8: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年来,我几乎每周都在与他打交道,我们认为,他是一个笔耕不断的现代农夫,令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3 18: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4 1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样的{: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17: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42:}{: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9 18: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