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k* Z/ | L ^
6 P# p( C; y! C# R- y1 G/ ]4 l' [历史文化名城泾州古城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图) ) r0 V% u' u% M
U* ?/ i, Z/ m7 ^# u. Q I% u
' r2 L0 { i8 L/ o6 }' h7 J
--------------------------------------------------------------------------------
- d0 @/ m6 x" F, \: j2 F9 a $ B& e5 X0 d, U* P% d1 T; t
【保护视力色】 【打印】 【字号 大 中 小】作者:雍际春 刘玉林 张多勇 2012-11-07 9 c( g: Q0 F, h2 k* B
( s! k: K1 u& n$ w. _0 g1 J
$ W9 M1 Z' _% L- t5 q! R7 p 泾州古城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面临着被已经动工兴建的西(安)平(凉)铁路穿城而过,以及施工造成的双重破坏,而且破坏已经发生。5 W; ^9 S; Y J* O/ ~* Y4 C
1 j. ~( a( t# l$ L% n- [- A) @
由西平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体负责的国家重点工程西平铁路,2008年7月,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虽通过国家发改委正式审批,但在未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情况下于同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2月11日发函,针对西平铁路通过泾川古城的建设方案批复甘肃省文物局:“两条线路(南线、北线)均通过文物保护范围,特别是北线直接穿越古城内城,破坏了部分城墙,建议铁路线路选址在南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移出古城范围。”但是,施工单位对此置若罔闻,施工继续按原线路进行,目前铁路高达7米的土方路基已经横穿古城中部而起,施工使东、西城墙遗址遭到局部破坏,一些汉墓被挖掘埋压,也将使长3.4公里、宽40米的古城遗址被铁路所占。5 b! b. e' b; d5 C
0 {- v4 z+ {0 X) k. Y
如果铁路从古城穿过,不仅大量地下建筑遗址和文物将置于路基之下,古城遗址的整体面貌将被打破,而且,路基高出地面7米,犹如一道高墙,将路基之北近九千户居民和单位与古城南部隔开,一旦山洪暴发,路北居民则因洪水无法外泄而面临灭顶之灾。
. O; G: b ~9 r5 b% |5 ^, Z
( `' k9 R }6 c1 [' B* Q3 R; V 正因为如此,铁路线路和施工遭到泾川广大群众和文博、舆论界的强烈反对,有关消息也成为网上新闻轰动全国。国家文物局又于2012年3月12日再次发函批复了甘肃省文物局《关于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通过泾州古城文物保护方案的报告》,指出:“泾州古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你局所报西安至平凉铁路工程选线推荐方案直接穿越古城,不利于遗址的整体保护,不同意该方案。请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调整设计方案,将该项目移出古城保护范围,另行选址建设。”甘肃省文物局早在2006年12月13日印发了《关于甘肃省文物局同意新建西安至平凉线通过泾州古城的函》,也要求对遗址进行保护。泾川县委县政府对铁路建设全力配合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保护文物遗址。泾川县文体广电局曾于2012年3月和5月先后两次给西平铁路泾川段建设项目部发出紧急停工通知,但都没有效果。
7 a% ]' _% t6 O1 l& v T/ V' _- f 1 G1 `, ~5 I6 Q* h" b
2012年7月以来,国家文物局又指示重新调查泾州古城遗址,但西平铁路施工方为了使铁路按原线通过,仅在几个点上象征性地做了调查,并未对铁路所占2公里多长、40米宽范围内地下做系统钻探,就草草将所谓调查结果上报,以搪塞国家文物局。- W6 _2 O# h2 S" l: c# v; v/ U/ p
5 A+ j$ g. u* X) {
不难看出,文物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表明了保护古城与文物和泾川古城段铁路改道的态度。令人奇怪的是铁路公司和施工方置国家《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主管部门文件要求于不顾,坚持按原线路施工。何以至此呢?无非是利益驱动使然。一条铁路局部可以改道,也可以重修,而古城遗址一旦遭到破坏,则民族文化遗产就会永远消失而无可挽回,孰轻孰重,道理不言自明。) a% [, ]/ n2 k# z, l
1 [, m" ?: Y* v/ p' ?4 c; b( X. a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西平铁路泾川古城段目前仅铺设了土石路基,局部改道虽然要增加一些工程费用,但完全可行。尊重国家历史,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文明,是所有炎黄子孙和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向历史负责,为了向人民负责,为了向子孙后代交代,西平铁路泾川古城段必须停工并改道。
" |. q( M2 F8 g2 Q/ s' m: |( G
3 E8 j. m& v7 Z& O) \5 A# B 任何一项重大工程,都应该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永久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而非只顾眼前利益。我们坚决要求相关责任方和施工方负起历史和法律责任,停止破坏并修改古城段线路。我们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事态发展,希望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我们建议文物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立即采取切实行动,依法叫停铁路施工对古城的继续破坏,令其依法科学设计和修改泾川古城段的线路问题,通过改道彻底消除对古城遗址的破坏!
3 ?1 U4 Q+ k, z4 {9 C
# n. b5 W% @$ B; A. y作者简介:, ^6 E2 z4 t/ e7 {7 a
: ?; }9 `% `" q; }3 F* x
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历史学教授,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d* y' w9 l, V1 @
' w* ?+ h$ ?, O& r+ o4 Z* M 刘玉林,甘肃省平凉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专家。8 D7 ?/ ?1 U" w2 M' j# |
5 Q2 @1 Y4 \3 q5 J- g: u! S+ V9 S
张多勇,陇东学院历史学教授,科技处副处长。' {+ t* w) \1 x$ p3 c7 P
1 E q; E' A; j# d2 r) l! H
知识链接:
; M6 J- V( ~9 W3 p% R% @' L
1 N/ E$ G8 P- A2 |$ n- Q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西据六盘山之险,东有泾河谷地与关中相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早在商周之际,就有阮、共等方国在此立国。战国时秦设北地郡辖之,自西汉开始一直成为县、郡、州的治所,是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 a) T* O; O( a3 B3 Z8 A
/ n, r7 L |9 b- Z$ d0 s$ C' P7 Z+ A+ u
/ c' ]4 S' T( w3 r: o M1 J* z$ b
& w- }0 @9 |2 z2 s% L r 5 g( Z" d% n3 o: j8 s
先秦以来,这一带地处关中西北门户,发挥了“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定,系于此也”的国防重镇的作用。与庆州(今庆阳)、渭州(今平凉)、高平(今固原)、秦州(今天水)共同构成中原王朝西北边防的要塞体系。
" g; V& G ^3 V3 m6 j! i 这里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而且秦始皇修直道,汉武帝建回中宫,通回中道,打通了北达塞上、西通西域的国道,泾川则为其枢纽。' R3 Y5 G: t7 G- S( d) r1 I; H
: m) S( k2 u! _ 当地自古就是多民族交错之地,西戎、氐羌、猃狁、匈奴、吐蕃、党项、契丹等族都曾在此与汉族杂居,共同发展了以农牧并举为特征的经济文化。
+ ^" @; [) }7 H
# X/ Q5 \0 U6 T' Q8 C 泾州古城位居泾河北岸。泾河谷地与兼山山塬各占其半,形制呈正方形,古城南起泾河北岸,北城墙依山紧靠泾党公路,东城墙在田家沟沟口,西城墙则在城关中学之西。城池东西南北各长7里,周长28里。这是一座错落有致、宽阔恢宏、雄伟险峻的西北名城!) N! t1 N% ?+ r7 ]' i# o
- N: W2 V, ~- ^; F4 r3 e0 Q f
泾州古城历史上曾因泾河决溢和山洪冲灌屡有兴废,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因特大水患,最终废弃。城内文化层异常深厚,遗存古迹文物众多。虽未经系统发掘,但目前已知的遗迹有汉代、北周和唐代城墙,商周祭坛、阮陵、共池,汉代墓群,北周宝宁寺,隋大兴国寺、水泉寺,唐代安定城楼、大云寺、古城里,宋代水泉院、会仙亭,元代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忽必烈敕赐镇海寺、东岳庙、古粮道、阮陵渠等近30处。8 _& Y8 j5 |1 l: Z, E) I
5 i0 M# z2 h; U2 _8 }2 b8 D. ^
发现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代,多达百余种。1964年唐代大云寺遗址发现了地宫,内藏国宝佛舍利套函和舍利14粒(现存甘肃省博物馆),震惊世界,堪与法门寺佛指骨相媲美。1969年又在宝宁寺遗址出土套函和舍利(现藏平凉市博物馆)。此外,还有八思巴文忽必烈圣旨镇海碑等珍贵文物出土。在铁路施工中,仅当地农民偶尔发现的文物,就有红陶杯、玉蝉、汉瓦、金“都统所印”铜印、唐大瓦、宋青釉四系罐、宋会仙亭泾原路都钤辖碑、元黑釉壶等。而大量文化遗迹仍沉睡于地下。, _% K' O* q4 W4 m) Q, O7 b
4 V( O- ~9 \7 w(2012年11月7日2版)8 q# z2 Y$ E+ A& D& w5 |
- j `. r% ~* y8 S( R
" Y) r, z+ K/ t4 x& B
2 C# X6 g" R' A Q ?-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