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hrsx 于 2012-7-7 18:43 编辑
* C! C1 {% d7 Y, Z M) ^
4 n8 \& c, p$ L& H 汉先宗亲耗六年心血,编纂《翁源阮氏族谱》,历数十万字,我知道当地有带头捐款者,至于捐款多少我不清楚,与耗其六年心血及其印刷成本来说,盈亏无从得知,我与汉先宗亲素昧生平,互不相识,在网上也没有聊过,只是在群里我提出想看看,他二话不说,即把电子版的《翁源阮氏族谱》发给了我,至今没有表露要我捐款或出点润笔费用之类的意思。" }% ?5 \) F; {$ U, V+ T
合肥宗亲阮怀春告诉我一个事实:合肥长丰2008年修谱,形成几十本一大箱子,并且将收支账目公布于众,大家心服口服。皆大欢喜。
5 L" z$ T2 d* o 然,通山修谱,竟修出风波来,一是修出两个族谱,二是修出族人反目成仇,说得好听,修谱哪能尽如人意,说得难听,这哪是修谱,简直就是两军对垒,互发檄文,乃至于令修谱成为了战争。此举双方,只能成为外姓的笑柄,阮氏宗族的奇耻大辱。6 f7 i3 L$ R: T3 V: B$ B- }/ q1 J" x& G
回顾历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阮仲容(即阮咸--俞古注)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犊鼻裩"读作dú bí kūn,省作"犊鼻"、"犊裩"。 意为短裤),留给后人以难说是褒之典故,通山修谱,难不成也要修谱修出令人贻笑大方的典故不成,其后果是什么?作为当事人,作为当事人中的强势一方,就不会惭愧吗?!即便你不惭愧,你们的子孙后代也要蒙羞永世的。
& @" j: {. O" \- M9 D! Y# c& ~ 再说历史,宋·阴时夫《韵正群玉·阳韵·一钱囊》:“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曰:‘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照通山谱例,阮孚一定是交不起谱费,或说是无钱捐款的,结果肯定是没有捐款或交修谱费用的,那么阮孚是一定入不了族谱的,非但如此,上至阮孚的父兄甚至祖父、曾祖父、高曾祖父,下至其子孙后代等整个世系不能入谱。阮氏族谱里就不会见到“建安七子”之阮瑀、“竹林七贤”之人称“大小阮”的阮籍阮咸叔侄了,可是,当今天下阮氏,十之八九是把阮瑀、阮籍、阮咸等奉作祖先的,由于这一系入不了族谱,当然,天下阮氏就不会有族谱了,可现实呢?
( r2 ^) t/ P5 C% z5 H; R 回到当前,看汉先修谱,看安徽长丰修谱,他们都能修出团结修出和谐修出万众一心,难道通山就做不到吗?难道宗亲间因存在矛盾,就不能在一起修谱了吗?捐钱本是自愿,难道非要打着捐的幌子而要强耍横不成?难道那些有特殊原因而不能捐钱或捐不起钱的,就得排除在谱外吗?& C8 B* {: @5 f$ Q6 ?1 m# @
中国人对于姓氏一向看重,甚至可以要其命,而不能灭其姓,把一个世系整个排除在谱外,等于宣布他们认错了祖先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是杂种,在古今中外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派,是对被排除谱外的族人的严重歧视,甚至是污蔑,也是一种个人素质外在表现。而被排除谱外的那些世系,将会对修谱者以永世的仇恨。
0 _$ _, K* o" S& \ 如果说翁源修谱仅是汉先一人所做,开销自然会小,那么长丰修谱,亦同通山修谱方式相近,我看到他们在谱中有对修谱费用的收支情况。这样,账目一清二楚,族人明白,自然少了争议,实现和谐和睦。
$ k! W( H! u4 x' w$ N 由于个人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个人素质的不足,言辞过激、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爱祖敬祖之心可鉴,期盼天下阮氏团结一心之情可鉴,言差语错敬请海涵。诚请各位宗亲指正。3 A% d7 y/ s5 e/ Q4 y+ _! A6 }; |, h3 ?
以下是长丰族谱目录中关于经费记载的一条,具体情况可联系当地宗亲咨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