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电,因破坏距今3000多年的泾州古城,国家“十一五”时期重点项目西平铁路停工数月。施工方表示,目前铁路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仅甘肃省用于泾川县征拆的资金已达一个多亿,重新选线将面临已完工隧道、桥涵和路基工程废弃以及已拆迁群众如何安置等一系列问题。3 f7 |( M- K$ J+ z7 w/ g
0 S$ Q: E' O8 d/ l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铁路的修建,我们的交通的确便利了,我们的经济也的确发展了。可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还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仍需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否则将会得不偿失。5 e b) R5 E5 d; D; t9 W% b& m& Y ~
2 k5 N+ m/ T1 m4 w: B- x, M 古迹乃是先民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是我们在考察传统文化时弥补文字、历史等纪录之不足的最重要的工具,更是和连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纽带,我们决不能割断它。9 |8 ]0 F2 l7 [3 J6 d" D- S9 p" Z
' ?) [+ ]3 l2 z$ }7 s
新闻中讲到,泾州古城遗址和大云寺唐代地宫遗址,不是西平铁路2006年勘测设计后才有的文物古迹。那这恰恰就是最让人气愤的地方,为什么专家在测量,在绘图时就不能避开这一古迹呢?如果非要经过这儿不可,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建设和文化之间的取舍呢?- H# I% j. \- U' l* j+ |
5 m- Z; F4 p, y+ v. j 修铁路的确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我们修起来的铁路在连接各地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决不能破坏掉固有的古迹。铁路固然是架在各地发展之间的桥梁,但决不能是一把砍断我们文化传承纽带的利刃。
p. C6 P" S( f( \- v) w( V4 _
; O% V+ i. B2 G l; c" R
7 F& f6 w+ t1 u# M现在谈主体已经完工?损失谁负责?拿这来要挟人吗?06年前已经存在的古迹,明知道这里是这样的情况还一意孤行,造成今日的恶果,文物丢失,拆迁群众安置、已完工工程废弃、损失严重等这些问题现在想起来了?曾经可想过这里有文物?可否有应急预案?可否按预案实施?当时为啥要选择在这里走?没开始建设的时候为啥不选择其他方案?是跟文物部门较劲看谁厉害呢?还是看下中国人是否还会继续冷漠? |
|